因易经得名的城市,湖北省南大门,鄂南明珠咸宁市

时间:2022-09-28 06:39:57 | 浏览:7764

因易经得名的城市,湖北省南大门,鄂南明珠咸宁市。北宋景德四年(1007)以避讳改咸宁县,取《易·乾象》万国咸宁之意命名。1983年设市,市沿县名。咸宁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朝典籍;《周易》有云:乾道变化,各正性命,保合太和,首出庶物,万国咸宁别名

因易经得名的城市,湖北省南大门,鄂南明珠咸宁市。北宋景德四年(1007)以避讳改咸宁县,取《易·乾象》万国咸宁之意命名。1983年设市,市沿县名。咸宁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朝典籍;《周易》有云:乾道变化,各正性命,保合太和,首出庶物,万国咸宁

别名桂花城的咸宁市地处湖北省东南部,这里东邻黄石市与鄂州市、北连武汉市、南接湖南省岳阳市、长沙市、东南江西省九江市。北宋景德四年(1007)以避讳改咸宁县,取《易·乾象》万国咸宁之意命名。1983年设市,市沿县名。咸宁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朝典籍;《周易》有云:乾道变化,各正性命,保合太和,首出庶物,万国咸宁;《尚书·大禹谟》所载:野无遗贤,万邦咸宁。

下辖1个区、1个县级市、4个县:咸安区,赤壁市,通城县、通山县、嘉鱼县、崇阳县;市政府驻咸安区温泉街道双鹤路;境内有湖北科技学院、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咸宁校区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;总面积9861平方公里,人口253.51万(2017年)


市域夏商为荆楚之地,周为楚国南郡,秦属南郡,汉朝属荆州江夏郡。三国属东吴,黄武二年(223)置蒲圻县。唐代宗大历三年(768),割江夏县南境金城、丰乐、宣化三乡置永安镇,为咸宁建置之始。后唐明宗天成三年(928)改为永安场。南唐保大大十一年(953年)置嘉鱼县;十三年(955)永安镇升为永安县。北宋乾德二年(964)置通山县,开宝八年(975)置崇阳县。北宋景德四年(1007年)易名咸宁县,熙宁五年(1072)置通城县。1135年崇阳、通城复并,1145年复置。

元属武昌路。明清时期,辖区均属武昌府。1914年属江汉道,1927年直属湖北省。民国21年(1932)除通山外其他属第一行政督察区。1936年通山改属第一行政督察区。1949年分属大冶专区和沔阳专区。1952年分属孝感专区和黄冈专区。1960年分属武汉市和黄冈专区。1961年分属孝感专区和黄冈专区。

1965年划孝感专区长江以南的咸宁、武昌、通山、崇阳、通城、蒲圻、嘉鱼七县和黄冈专区的阳新、鄂城二县设立咸宁专区。1970年改咸宁地区。1975年武昌县划入武汉市,1979年鄂城县划入黄冈地区。1983年咸宁县改置咸宁市(县级)。1986年5月撤销蒲圻县,设蒲圻市。1996年阳新县划入黄石市。1998年6月蒲圻市更名为赤壁市。1999年咸宁地区,改置地级咸宁市;原县级咸宁市改为咸安区。


咸宁市属鄂东南低山丘陵,地势南高北低,地形以山地、丘陵为主,平原次之,主要山脉有幕阜山脉与大幕山脉;长江自西向东经境内长138公里;河流主要有富水和陆水,湖泊有黄盖湖、斧头湖、西梁湖、大岩湖、密泉湖、大冶湖等;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,降水日照充足,四季分明;年均温16.3℃,年均降水量1577.4毫米左右。

这里是享誉全国的桂花之乡、楠竹之乡、苎麻之乡、茶叶之乡,享有中国亚热带森林自然资源生态平衡的典型代表之誉;是全国砖茶规模最大的产区,是中国华中地区中药研究开发基地;境内动植物种类较多,有国家保护动物白鹇、白冠长尾雉、金猫等国家保护动物;有香果树、钟萼木、三尖杉、凹叶厚朴等珍稀树种;有石耳、七叶一枝花、独活等药用植物。


地处华中腹地的咸宁市,是武汉、长沙、南昌三大省会城市经济区的地理中,这里交通方便,区位有明显优势;武广高铁、京广铁路、武咸城际铁路等铁路过境,京港澳